9月29日,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黄萱副教授以“基于源-流-汇过程的流域面源氮精细化源解析方法”为题开展学术报告。本次报告聚焦流域面源氮污染这一环境科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以前沿的研究方法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在场学生打开了面源污染精准防控的学术新视野。
讲座开篇,黄老师直指面源氮防控的核心痛点——污染来源不清、路径不明。她结合面源污染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等特征,系统梳理了种植源、养殖源、生活源等多类污染源,以及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等传输路径对水体氮浓度的影响。“只有精细化解析面源氮的贡献量、迁移路径及发生位置,回答‘减多少、减什么、在哪减’这三个基本问题,才能实现面源氮的精准防控。”黄老师的阐述为整场讲座奠定了问题导向的学术基调。
在方法解析环节,黄老师详细介绍了基于“源-流-汇”过程的创新研究框架。她以天然稳定同位素的“指纹”特征为切入点,讲解了如何通过监测污染源和水体氮氧同位素组成,结合贝叶斯混合模型,精准判断并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同时,她对比了图解法、递归数字滤波法、非线性水库法、氢氧同位素法等现有水文路径识别方法,强调“径流路径识别≠污染物路径识别”,为研究生们理清了研究方法的适用边界。
针对研究实践,黄老师以秦淮河流域为案例,展示了跨区域、分季节的面源氮负荷组分分割成果。她通过详实的图表分析指出,雨季传统农业区氮负荷主要通过农田壤中流输入水体,集约化农业区和城市区则以降雨引发的地表径流冲刷生活源污染物为主导;旱季水体氮负荷则主要来自于慢速流。这种时空差异化的解析结果,为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精准依据。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同位素监测的成本控制”“多源数据的融合方法”等问题与黄老师深入探讨。她鼓励大家“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既要扎根现场获取第一手数据,又要善用模型工具挖掘数据价值,更要保持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洞察”。
本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系统掌握了流域面源氮精细化源解析的理论与方法,更启发了大家对环境问题“精准化、差异化、过程化”研究的学术思考。黄老师前沿的研究视角、严谨的科研逻辑和生动的案例讲解,为在场学生的学术成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流域面源污染防控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信息来源: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