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第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这是一次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大会,是一次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大会。
回顾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常州校区的工作,成绩喜人,令人振奋。“常州校区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发展目标,解放思想、提振信心、抓住重点、力求突破,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内涵建设,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科科研实现重点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常州校区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为学校整体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这是党委工作报告对校区近七年来建设与发展的概括,也是广大党员代表和师生员工的切身体会。
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主线,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统战、群团等组织的政治领导,强化民主管理,形成工作合力。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明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学校统一布局下,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本科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新增“物联网工程”和“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接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稳步推进,现有留学研究生79人,其中博士留学研究生16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构建了“讲堂+赛场+工场”的创新创业实践生态链,全面实现“162”目标。
学科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依托学校水利特色优势学科,与“水”融合,涉“水”发展,凝练确定了五个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学科建设持续增强。新增水利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校内、校地、行业协同,推进科研平台内涵建设,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12项,科研经费总数超2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累计获得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经费近亿元,转让专利近百项。
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引育结合,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实现翻一番,高级职称比例、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比例大幅提升,新增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省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倪福生教授率领的疏浚教育与研究教师团队入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建章立制,形成内外协同、运转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在学校统筹下,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商学院(常州)分别更名为物联网工程学院和企业管理学院。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进一步确立了内涵式发展道路,制定并实施了“五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常州校区跨越发展,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立足学校整体优势,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探索多样化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连续举办国际论坛,构建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建立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系,完善校友工作和筹资工作机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交流合作。
和谐校园氛围浓厚。坚持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河海精神涵育师生,持续推进“人文河海、和谐校园”内涵建设,确立“尊老、重中、爱青”价值导向;以重要纪念日、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加大爱国爱校教育和水文化教育力度,提升文化品牌活动内涵;开展舆论引导,加强典型宣传,积极推进形成“大宣传”格局。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坚持需求导向,通过深入推进校园与基础能力建设,校区的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师生办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校园舒适度和文化品位得到较大提升。数字化校园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安校园建设质效进一步提高,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信息来源: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