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常州日报》以《立德树人育英才,建功立业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第六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题,用半版篇幅重点报道了常州校区的办学成果。全文如下:
立德树人育英才,建功立业新时代
——以优异成绩迎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第六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地三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常州校区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实现了本硕博学位点齐全的跨越式发展。现有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和基础学部;有水利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个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加工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低碳经济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物联网工程、会计学等1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籍博士、硕士、留学研究生及本科生6500余人。
作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力量,常州校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结合校区特色和社会需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夯实学科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打造河海特色校园文化,走出了一条重点大学异地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多元并举,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常州校区以河海大学“致高、致用、致远”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是根和本的观念,形成了多元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高素质人才。每年近40%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创业精英不断涌现,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培养优秀工程人才;实施个性化“英才计划”,将研究生培养方式向本科阶段延伸,每位学员配备导师,制订个性培养菜单,培养学术精英;实施“1442工程”,从一年级抓起,组织学生“四学”(学习理论、学会做人、学会吃苦、学会创造),四年不断线,每年滚动选拔二百名学生骨干,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行“162计划”,确保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60%的学生参加创新训练,2%的学生取得优秀创新创业成果。从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导师队伍三方面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培育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2011年以来,学生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80余项,600余人次。机器人足球“e龙队”获世界冠军2项、全国冠军50项;获“创青春”创业计划全国金奖两项。涌现出创办动漫设计公司、作品获央视购片合作的本科生姜瑞滢,入选201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年度人物的研究生冯全、荣获2017“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十大创业标兵的校友张玲等一批创业典型。
彰显特色,强化科研服务社会
在河海大学一体化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常州校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学术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打造水的特色,形成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择优发展、涉水发展的学科生态和特色。2015年“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2018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目前有来自17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研究生79人,其中博士16人。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赴国外合作高校交流、攻读学位,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学科领域连续举办国际论坛,扩大国际化影响。
依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格局,不断提高基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以来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新增科研合同经费2.2亿元;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重点重大项目9项,2018年获批常州唯一的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103项,发表SCI、SSCI等高水平论文近1700篇、授权发明专利超900项,获得大禹水利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69项。与企业共建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余家,转让专利近百项;每年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在水利机械、疏浚技术、机器人工程、智慧水利、物联网、输变电技术、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催生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服务于行业的科研项目入选“中国疏浚行业新世纪以来十大创新成果”。 成功举办三届校区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列入常州市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的重要专题活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做出了贡献。
思想引领,坚定信念勇担使命
常州校区不断深化“三全育人”,着力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争当“四有”好老师;从德到言,从身到行,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实现品德、知识、能力培育的有机统一。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弘扬“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河海优秀教风,严谨治学,倾心教学,每一位教授都为本科生上课,涌现出宝钢教育奖获奖者、江苏省教学名师等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倪福生教授领衔的疏浚教育和研究团队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挂职干部胡克获评“陕西省优秀第一书记”,一批教师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常州市师德模范”等荣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已经在校区蔚然成风。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挺拔灵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筑牢党团组织、社团活动主阵地,打造思政教育网络空间,拓展学生党建领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励学生勇担家国使命,引领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倡导学生养成河海情怀。校区学子感恩学校、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优秀事迹层出不穷。从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到“项目+基地+团队”的志愿服务新体系;从学生自发捐出国家奖学金成立“爱心基金”,到研究生支教团赴西藏支教表现突出获表彰;从大学生村官任杰校友扎根基层,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到本科生白逸凡拾金不昧,感动失主千里送锦旗……常州校区成为崇尚道德价值、引领文化建设的精神高地。
河润万物细无声、海纳百川博大成。如今,全体河海人正在谱写“中国梦”的河海篇章,常州校区也将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向着扎实推进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迈进,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张潇潇、陈静)
(信息来源:宣传部)
报道原文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18-12/10/content_251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