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础学部人文社科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从认清现状、完善机制、提升师资、深化改革等方面着手,紧扣“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把好制度规范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等“四个关键”,积极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强化组织管理,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前提。按照河海大学党委的统一要求,校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在校区党委领导下,基础学部人文社科部与校区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共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协同工作机制,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体制,形成了一支包括校区领导、党委职能部门和学院党团负责人、辅导员等在内的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以“大思政”格局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动力机制。
立足课堂主阵地,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涌现,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变革。人文社科部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混合式课堂、翻转课堂、数字化思政课程改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优势互补。目前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翻转课堂建设,教学改革实践受到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等媒体关注。2018年11月,《常州日报》以《不一样的思修课,不一样的00后》对校区赵晓春副教授开展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做了专题报道。报道认为智慧课堂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思政课移动课堂,转变话语体系、突出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以校园实践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在线实践为创新的“多维联动”双主体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依托常州地方文化资源强化现场教学,打造校外实践育人基地,构建 “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实践与教师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集中组织和学生分散进行相结合的多主体联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夯实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多元结构的思政课师资队伍。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建好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主要支撑。人文社科部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落实思政课教师准入、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入口关;坚持思政课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开拓和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业务能力,每年选派2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课程培训;实行思政课教师社会考察调研制度,助力教师开阔眼界收集教学第一手资料,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书本知识与社会素材的结合;贯彻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做到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长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施思政课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做到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发展上培育。
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人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人文社科部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学研团”、“春秋辩论社”、“爱心社”等社团,通过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项目,通过持续多年组织大学生素质能力竞赛、“若水讲坛”“一苇读书沙龙”等人文素质教育品牌活动,注重发挥其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沈蓓绯、张金城)
(信息来源:基础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