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常州校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学术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不断丰富学科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拓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积极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凝练学科方向丰富学科内涵
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引领,按学校学科统筹规划,依托学校水利学科优势,常州校区加快发展自身特色,遵循方向-团队-基地一体化建设思路,实现错位发展。2011年以来,新增水利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个二级博士点;新增水利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低碳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4个二级硕士点;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图书情报4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
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内涵。根据学校《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校区按照学校重点建设、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和统筹兼顾的学科建设原则,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各学院的学科建设规划,组织了多轮次专家论证会,进一步在任务落实的具体措施上下功夫,在目标成果的实现路径上出实招,彰显校区学科特色。加强学科建设投入,校区立项建设“疏浚泥泵转速自动控制试验平台”等6个学科项目,投资总额280万元。机械工程学科入选2014-2017年度校级重点学科、同时进入学校学科提升计划;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低碳经济学进入学校交叉学科发展计划。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排位上升一档;校区相关学科为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评估取得良好成绩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为学校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 1%做出了重要贡献。
强化研究生教育,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支持下,招生规模实现翻番,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2011年的376人增长到2018年的698人,博士生达28人。从2018级起,硕士研究生全程在常州校区培养。以质量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在全校首推“0.5+1+0.5”的培养模式试点,并得到推广。通过设立校区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组织申报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申报校级、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优秀成果三段递进式项目管理模式,2011年以来校区研究生共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108项,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1篇。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获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等多项。
提升科研能力服务社会需求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校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学术能力提升计划,紧密围绕前沿技术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通过项目策划与培育、科研平台内涵建设、推行基层学术组织实体运行等措施,努力营造创新文化与良好学术生态。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基金、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2011年以来,校区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新增科研合同经费2.2亿元,到账经费1.8亿元;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等重点重大项目9项。2018年由常州校区主持申报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获立项,是今年常州市在该类项目中唯一获批的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3项;承担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77项;发表SSCI论文10篇、SCI论文531篇、CSSCI论文157篇、授权发明专利887项,获得大禹水利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69项。
精准对接区域、行业需求,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校区深入推进协同地方,充分发挥校区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以来在企业建立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5家,每年与地方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和企业共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向企业转让专利近百项。服务于行业的科研项目“疏浚挖掘与输送关键技术实验平台研制及应用”入选“中国疏浚行业新世纪以来十大创新成果”。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非洲研究中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常州市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的重要专题活动,校区已成功举办三届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已经成为校区产学研活动的一个品牌。
推进国际化加强合作交流
拓展留学生教育,夯实培养基础。根据学校安排,2014年常州校区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共招收来自17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79人,其中博士16人,其余全为硕士研究生。根据校区实际,兼顾留学生特点,校区大力打造全英文精品课程建设,开设了25门全英文留学研究生课程,建成2个留学生全英文专业;10门课程入选校级留学生全英文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2017年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专业和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深化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2014年校区制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推进国际化工作实施意见》,与国外、境外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有国际专家近200人次来校区作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计划项目,校区共实施学校重点外专项目16个、国家级外专项目1个。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013年至今,共有107批次173人次赴欧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新兴学科领域,连续举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国际论坛、人工智能及应用国际论坛,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化影响。(施建勇、刘建峰、史宇君)
(信息来源:科技与国际合作部、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