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常州校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河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为指引,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扎实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校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培养“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制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推进研究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具有校区特色的工程英才、学术英才、管理英才和创新创业英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学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育人、课程育人功能,实现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落实教育教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辅导员与班导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联动机制。 “三全育人”不断深化。
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
校区高度重视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本科专业。校区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也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专业。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校区积极探索并实施“以产学合作为主线,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了“工程教育四年不断线、三段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累计一年企业工程实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校区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成果先后两次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尽早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011年,校区采用“转专业”方式组建了首届“物联网工程”专业班,培养了全国首批该专业毕业生,“物联网工程学院”应运而生。2015年,“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2018年,机电学院成功申报“机器人工程”专业并招生,校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校区先后承办了江苏省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交流会、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品牌专业建设工作交流会,得到与会高校的广泛好评。2018年,机械工程专业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标志着校区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校区制定了《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创新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培养方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院级指导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支持师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构建了“讲堂+赛场+工场”的创新创业实践生态链。校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课程更加丰富、实践训练项目更加多样、平台更加多元,形成了“校区统一领导,学院具体负责,部门协调支持”的工作机制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踊跃参加”的良好局面。2011年以来,校区师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大奖,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80余项,获奖学生600余人次。教师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机电学院机器人足球队“e龙队”,获世界冠军2项、全国冠军50项;物联网学院张金波老师指导创业计划项目两获 “创青春”全国金奖;企管学院2016级本科生姜瑞滢创办“常州九重天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并任COO,其公司的作品获得央视少儿频道、今日头条的购片合作。
积极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专业教育同质化倾向,校区于2011年正式启动个性化培养“英才计划”,依据“因材施教、模块化培养、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术研究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术英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教育教学融合,选拔优秀学生,制订个性菜单,优化培养过程,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校区构建了“专业培养、个性计划、素质拓展”模块结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选拔滚动、导师导学、梯队协同”灵活开放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学校、学院、导师组”三方联动的运行机制,毕业生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高出一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已毕业的五届“英才计划”407名学员,继续深造率达81%;172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71篇;257人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科技竞赛奖658项;168人申请专利成果422项。《江苏教育报》、新华网、中国高校网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校区“英才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校区依托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发挥“培训、研究、咨询、评价”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发展活动,全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项目。实施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组织“新教师研习营”、开展新教师岗前试讲、专项听课制度等多层级、个性化的教学能力发展项目,搭建新老教师教学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帮助青年教师站好讲台。实施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组织教学午餐会、教学沙龙、公开课、讲课竞赛、名师系列讲座、教学咨询等活动,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追求卓越。2013年以来,校区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校优秀主讲教师24人,校讲课竞赛一等奖30人。
精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013年,校区成立学生学习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能力、发展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中心坚持“以生为本、精准指导”原则,以“系列课程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帮辅、考研留学服务”为重点,探索形成全覆盖的学习指导服务体系,建立运行多维度的学习指导服务工作机制,构建实施多层次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组建指导考研社、若水出国交流社、德语社等学习性社团,协调组织师生广泛参与学习指导服务工作。五年来,中心举办学习攻略交流会、等级考试和出国留学辅导讲座、学生午餐会、户外素质拓展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各种活动近120场次,年均指导和服务各类学生近5000人次。
有效运行质量保障体系
校区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根据学校制定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建立全覆盖的质量监控制度,校区干部自觉执行听课制度,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同行评议、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定期信息反馈、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制度,组织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风检查,确保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实施常态化教学评估,组织专业评估、核心课程评估、实验实习评估,组织教学文档合规性检查、试卷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组织年度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确保持续改进取得实效。2016年,校区根据学校统一部署,认真组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扎实推进迎评促建工作。评估专家在常州校区进行了全方位的现场考察走访,对校区本科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刘丹平、张友琴、吴倩、郎丽、朱晖)
(信息来源:教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