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要求,河海大学基础学部人文社科部自2017年上半年以来开展了主题为“聚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教学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主渠道,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核心,以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抓手,以增强学生课程获得感为动力,以教师队伍提升、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改革探索为重点,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项目在学校党委、校区党委和基础学部的支持下,“人”“财”“制”多方面齐头并举,让人文社科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多了干劲和底气。
该项目坚持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核心,在解决思政课教师的内功问题上下功夫。思政课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奠基不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在于为“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和人格魅力的塑造至关重要。人文社科部在2017年派出20余人次参加教育部、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并重的形式,派出9位教师参加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通过参加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体验和理论自信。
该项目鼓励探索思政课教学手段改革,创新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部门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教学、主题演讲、历史探究、小组研讨、情景展演、话剧表演、名著解读、在线互动、模拟法庭”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突破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帮助他们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中掌握去伪存真的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施以课堂实践 + 校园实践 + 社会实践 + 在线实践为特征的“四维一体”思政课双主体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大学生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不同时空、场域、内涵的实践过程的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目标。2017年上半年《常州日报》专题报道: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探索思政理论课新模式——历史课堂“活”起来,《常州晚报》专题报道: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马原”课教改新探索——从“一言堂”到“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活”了。该报道被江苏网、中国教育信息化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该项目将继续以核心课程建设、翻转课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活力。
今后,人文社科部将进一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攻坚战,让理论有魅力、课堂有活力、创新有动力、学生有获得感。(沈蓓绯)
(信息来源:基础学部)